继2019年10月黔剧《天渠》受邀赴国家大剧院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后,时隔三年,2023年2月8日,黔剧《腊梅迎香》再次受邀进京参加“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
黔剧《腊梅迎香》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黔剧院倾力打造,该剧先后参加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评第十七届中国文华奖,参加了“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提名剧目和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黔剧《腊梅迎香》取材于“当代女愚公”贵州罗甸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的感人事迹。该剧运用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表现形式,艺术化展现了“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带领乡亲们苦战13年开凿进村隧道,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贵州后发赶超不服输、勇往直前有韧劲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作品在传统戏曲浪漫主义诗化手法的基础上吸纳、融汇了西方戏剧的多种表现方式,使得作品独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该剧自搬上舞台以来,不仅获得了很高的荣誉,更获得了无数的掌声,得到了业内专家、各方媒体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黔剧《腊梅迎香》主创团队多次到麻怀村采风,与邓迎香及当地群众深入交流、充分了解邓迎香的先进事迹,收集素材,以情叙事。通过富乡女邓迎香与穷山沟麻怀村小伙燕林的纯真爱情、与父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与麻怀村乡亲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特殊情感,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邓迎香“不信神、不信邪、不信命”的鲜明个性,再现贵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黔剧作为贵州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腊梅迎香》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创作过程中,该剧引入了更多贵州元素。无论是舞台、服装还是念白、唱腔等都极具贵州特色,尤其是在《腊梅迎香》的编曲上,该剧选用了《好花红》作为这部戏的音乐素材,并结合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将原来的《好花红》歌曲做了调整,使曲调更高昂,既突出地方特色,又更好贴合剧作。
一部优质剧目的创作,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不停磨合,更需要对剧目不停的打磨和提升,该剧在创排至今,历时三年多,也打磨了三年多,三年多以来,在贵州省文旅厅的主导下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并赴京邀请业内专家对剧目把脉开方。经过多次采风和长时间的打磨提升,省黔剧院结合专家建议,在剧本、音乐和舞美方面进行多次修改调整,坚信该剧此次赴京参加全国非遗戏曲展演,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定能有更加精彩的呈现。
近年来,贵州省黔剧院立足贵州、扎根人民,创排多部高质量黔剧作品,旨在用黔剧来讲好贵州故事,讲述贵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付出,努力彰显新时代贵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