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黔韵声动香更浓 | 黔剧《腊梅迎香》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向秋樾
2022-08-05 12:48
热度:
7月31日,黔剧《腊梅迎香》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文化界、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到场参加,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欣,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丁朝君,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贵州省黔剧院副院长陈林,以及黔剧《腊梅迎香》主创团队成员参加研讨。
黔剧《腊梅迎香》研讨会在京举行 蔡华 摄
《腊梅迎香》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黔剧院倾力打造,讲述的是贵州省在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被誉为“当代女愚公”的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及自我成长的故事。继以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黔剧《天渠》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奖”提名剧目后,今年,黔剧《腊梅迎香》再次入围第十七届“文华奖”终评,将与全国各地精品力作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展开角逐。
“这是黔剧院迎来的新挑战,也是黔剧院又一次站在更高舞台展现黔剧、讲述新时代贵州故事的机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欣在会上表示,希望与会专家能够畅所欲言,为《腊梅迎香》冲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擂鼓打气,建言献策。
研讨会现场 蔡华 摄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腊梅迎香》剧本结构、人物塑造、表演表达、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剧情打磨方面,专家们指出,《腊梅迎香》充分张扬黔剧特色,剧本精准把握细节,把“大题材”进行微观处理,念白唱腔里的意象深意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情感高潮,颇有技法的舞台设计和表演都让人物更接地气,让人感到亲切。此外,《腊梅迎香》的情节一波三折,在每一个阶段,主人公迎香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和特点都有所不同。而“腊梅”贯穿全剧,既展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具有现代性。
“《腊梅迎香》既富思想性,又富艺术性,整部戏像一幅多彩的画卷。”与会专家对黔剧《腊梅迎香》的艺术审美和构思也十分赞同,认为其鲜活的人物、美妙的奏乐、诗意的舞美令人耳目一新。该剧以贵州山水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化、唯美化的升华,整个剧目在创作上,全部采用贵州元素,凸显了贵州新农村新面貌。如何让舞台更具多样性,更有表现张力?与会专家建议,可以在舞蹈编排上进行调整升级,让美变得更具力量感。
《腊梅迎香》编剧曹海玲与邓迎香合影 贵州省黔剧院供图
黔剧是在贵州说唱曲种“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吸收“贵州梆子”等姊妹艺术的养分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贵州本土剧团,黔剧院一直坚持着“讲黔事、发黔声、唱黔景”,立志用贵州黔剧,讲好贵州故事。《腊梅迎香》便是贵州省黔剧院的又一次“典型出品”,该剧在戏剧语言加工、唱腔运用、舞美设计等方面,都有守正创新的探索和努力。
与会专家高度认同贵州省黔剧院所走的坚守艺术本体与剧种特色的良性发展之路。从《天渠》到《腊梅迎香》,在维护音乐与表演的黔剧特色的同时,建构了完备齐整的行当表演格局,保持了剧种生态的艺术个性,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黔剧的艺术魅力。与会专家表示,希望贵州省黔剧院以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评第十七届文华奖为契机,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在守正创新中弘扬发展,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示贵州新时代新作为新形象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
《腊梅迎香》剧照 贵州省黔剧院供图
研讨会结束后,朱宏表示,下一步,《腊梅迎香》主创团队将依据与会专家们的建议和思考进行修改调整,并加快进程排练打磨,让黔剧《腊梅迎香》以更优的面貌、更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观众。据了解,黔剧《腊梅迎香》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获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
视觉/向秋樾
编辑/彭芳蓉
二审/舒畅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