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贵州省黔剧院-官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剧院公众号

扫描加关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黔剧动态 >  创新是戏曲发展的生命线

创新是戏曲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贵州省黔剧院 发布时间:2019-08-02 浏览:2103 返回

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贵州的文琴以其独特的风姿,由坐唱的曲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演形式的文琴戏,又由文琴戏更名为黔剧,使贵州终于有了以“黔”字命名并跻身于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的地方戏曲剧种。这一过程,是新兴黔剧生存形式质的飞跃。


贵州的黔剧与其它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兴剧种一样,都是以其自身的开放和创新为准备条件,等待时机成熟后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剧种这一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现象,是为往昔所无而今始见的新创。其发展过程首先离不开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好形势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扶持和关心爱护,再者,是这些新兴剧种从内部条件到外部条件都具备了创新的巨大内涵。黔剧始创的结果,最终成为贵州文化艺术事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多元文化的渗入和抢占市场,的确让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些猝不及防,由于没有迎战的思想准备,一时间阵脚大乱。有的跌入低谷一蹶不振,有的丢失阵地,拱手相让,有的一度沉黙在低谷中痛苦反思…… 但是,戏曲经过苦与痛的煎熬之后幡然梦醒,最终奋起直追。不是危言耸听,多元文化市场的竞争是无情而又激烈的。在我国戏曲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曾有人说,我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戏曲在总体上的衰落无可争议。是的,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已经从过去的车水马龙演变为门可罗雀的现状。但是,我却认为,任何事物在鼎盛与消亡之间,都潜藏着一个很宽阔的弹性地带。在这个宽阔的弹性地带里,生存与消亡的机会同样蕴藏其间。戏曲艺术独领风骚的年代是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必然。但是,在今天的多元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客观地说,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却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所无法替代和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强手如林的多元文化里,戏曲艺术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简言之,戏曲艺术的总体不会消亡,但某些局部却会被历史所抛弃,这就是在多元文化激烈竞争之后必将出现的无情事实。也就是说,一部分远离时代、远离社会、远离观众的剧团、剧种会被无情的历史发展所淘汰;而一部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善于变革的剧种、剧团会将多元文化大潮中的无情竞争化为发展进程中的洗礼,在困境中自强,在逆境中自我完善,始终勇于接受挑战而脱颖而出。在这样一批获得新生的新兴剧种中,黔剧正是其中之一。


黔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剧种,新兴剧种的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地客观存在。作为剧种,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自然存在于艺术形式之中。黔剧表演艺术形式的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其规律性也相应地由不稳定到趋于稳定,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这一历史发展进程,深深刻下了黔剧第一代拓荒者们为剧种表演艺术形式的建立和形成,在继承、借鉴、探索、发展、创建中的艰辛足迹。


从无到有,从贫乏到充实,这是一切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黔剧表演艺术形式虽已确立,但是,表演艺术的生命力,同样存在于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之中。没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黔剧表演艺术就会停止不前,甚至会丧失其生命力。我们应该牢牢记住,黔剧表演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博采众长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结出的硕果。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需不断地博采众长,还需不断地搞好融会贯通,因为这是创造新黔剧的不二法门。


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只有在剧场的演出活动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并能真正延续其生命。也只有面对观众,戏曲艺术才可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遗憾的是,我们贵州省黔剧院却没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艺术实践基地——演出场所。细想起来,的确是一件十分无奈和极其悲哀的事。这一奇怪现象的存在和产生或者称之为出现,就好比战士没有枪、老师没有讲堂、农民没有土地、工人没有机床、科学家没有实验基地一样。但是,却有人这样指导性地说:“你们可以租借剧场演出嘛!”讲这话的人没有正视当下演出市场的不景气现状,若践行该指导性建议,无疑会增加剧团的排练成本和演出成本,在剧团排演经费非常困难的今天,当然会让剧、院、团望“剧场”而生畏。由于剧团经费的捉襟见肘,想排戏不敢排,想演出也不敢演,真是举步维艰。无奈之下,便造成投排少,演出少,观众流失的严重局面,剧团、剧种与观众之间便出现陌生渐疏的现状。这在竞争激烈的多元文化格局中,戏曲艺术不想消亡都会要自然消亡。这就是人为造成的坐以待毙现象,是现行体制中所存在的必改之严重问题。


众所周知,就因为这一现象的存在,妨碍了不少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也耽误了不少演员的艺术青春。在此我想义正词严地对这些人说,艺术既是文化财产,同时又是经济源泉,投资艺术将会对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希望他们要有这种前瞻性,有了这种前瞻性,戏剧的发展定会别开生面。戏剧是什么?戏剧是人生心灵的感悟和创造。因此,它不是政治,也不是讲台,更不是生活,它是多次性重复消费的文化产品。能印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精神的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结出的一枚圣果,戏曲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心中的戏曲艺术如同一棵常青树,始终贯穿于历史社会的发展之中。戏曲既然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那么戏曲作品追求时尚就无可厚非。在当今社会制度及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下,戏曲作品追求时尚,的确是不可避免和难以避免的事。但是,我反对为追求时尚的一味现炒热卖,一味地以抓新闻热点为创作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剧种剧目建设的归宿。因为长此以往,必然就会导致戏曲艺术作品的思想匮乏,意义浅薄,其作品必然浮泛于生活的表层之上。由此我想到,观众为什么要花钱到剧场来看戏?是因为他们为了欣赏在别的娱乐领域或艺术样式中不能欣赏到的东西,那就是他们要欣赏戏曲艺术自身独特的人“演”出来的“戏”的魅力。如果看不到戏曲艺术所特有的优长所在,也就是看不到戏曲艺术独特魅力之所在。那我们的工作势必就会沉溺于酿造泡沫文艺和快餐文艺之中,终日陶醉于此,不知醒悟,那么戏曲剧种的发展前途就非常危险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来就存在不同的观众群体对戏曲作品有不同的选择和要求。对于老观众而言,他们喜欢陶醉于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中,而对当代青年观众群体来讲,他们则热情地呼唤着富有时代风采的戏曲剧目。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作品要新老兼顾,内容要雅俗共尝,诸多内涵应包容其间。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才能发展。黔剧发展至今,从民间到专业,表演从无到有,前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尚且创造了无数可供我们传承学习的东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叹息?去沉沦?去徘徊?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既是对我们新人的鼓励,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这也是我们一代代黔剧接班人的愿望与决心。当然,世间警句中同样还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作为现任剧院院长,黔剧的生存发展,责无旁贷。我不仅要与全体演职人员一起,把多元文化市场的挑战视为机遇,充分利用戏曲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逐渐使黔剧走向更高的舞台,拓宽思路,广视野,聚人才,广采博纳。只要狠抓剧本创作,并加强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时刻不忘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传承,使黔剧这朵奇葩在未来的明天开得更加鲜艳美丽,让黔剧更好的成为贵州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省黔剧院院长   朱  宏

                                                                                                                 2018年5月28日




友情链接: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国家大剧院 中国戏曲学院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多彩贵州文艺网 多彩贵州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