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黔剧天渠有感
8月17日,2018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时是黔剧《天渠》首演。作为黄大发老支书的忘年好友,又因是平正仡佬族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现团结村所在乡),我有幸受文化厅邀请,与该剧原型黄大发老支书一起赶赴现场观看演出。
该剧以“当代愚公”“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了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经36年绝壁凿渠引水,彻底改变了团结村祖祖辈辈因缺水致贫的现状,结束了“一年四季苞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
家家户户吃上了白米饭,喝上了自来水,而这几十年的修渠背后的的困难和心酸,又有几个能知?几个能晓?
整部剧目的艺术形式给我的感觉非常高雅别致,人物和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催人泪下。黄大发11岁丧母,14岁丧父,成了一个孤儿,靠吃百家饭穿千家衣长大,为感党恩,立志修沟引水,改变困境。60年代初到70中期经13年,修通长13公里的水渠,但因技术材料等原因,引水未成,老支书遭到村民的责怪。二次修渠村民强烈反对,经反复动员说服,以心换心,终于促成再渡修渠。在县城南白购买炸药时,住3元一晚的旅社,喝5角一碗的羊汤。修渠最困难的阶段,他把卖猪的钱和女儿的彩礼钱一分不剩全部用在了沟渠上,几个月内,他的二女儿和13岁的孙子因无钱治病相继离他而去,原本老俩口给自己准备的棺材却送走了家里的两个晚辈,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酸的故事,通过舞台艺术的创作、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不由得让往事浮现在我们眼前。演出过程中,每演到讲述老支书女儿的情节,看到黄大发老支书伏案痛苦,我也跟着痛心不已,现场观众也随着剧情不时擦眼泪,或拍掌叫好。
作为一个黄大发事迹的收集者、黄大发精神的宣讲者和传承人,看见舞台作品将黄大发老支书的故事生动再现,我感慨万千。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感谢贵州省黔剧院,把一个勇于担当,严守纪律,心系群众,不忘初心,自力更生的黄大发人物形象搬上舞台,全面展示了黄大发的为民情怀和崇高精神,将新时代贵州精神广为传播。黔剧让黄大发感人事迹再现,让愚公精神永存!
本文由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新媒体约稿
作者陈兴: 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原平正仡佬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